工作规划的方法
首先得说,这不是一本励志书,也不是一本会直接告诉你答案的书。
优酷上,有个同名的 TED 演讲,强烈推荐。演讲者,也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——克莱顿-克里斯坦森。他同时也是《创新者的窘境》、《创新者的解答》等书的作者。
序言部分,作者举了一个例子:
大学毕业5周年聚会上,同学们出席率很高,每个人看上去也是光鲜亮丽;到了10周年聚会,有些人缺席了,其中一些出了一些状况,例如:事业失败、犯罪、离婚。
这是为什么呢?事业失败、犯罪或者离婚,显然不是你想要的。如何避免这些的发生,也是这本书试图引导你去思考的。
思考,要过程还是结果?
以编程为例,编程中,常会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。这个时候,你会很自然的去请教别人或者自行 Google。通过别人或者 Google,你解决了问题。之后呢?你还会继续思考吗?
不去思考,可以有很多理由:deadline 要到了,没时间;下次再遇到,就 ctrl+v 下嘛……
作者的观点是,思考过程比结果重要。你呢?
理论的价值
常会听到这句话:理论指导实践。可是,这句话的潜在含义,想过没有?至少我没有。编程,我可能更倾向于从实践中学习,而不是先去学习理论。这样会有什么问题?
试错的成本很高!原本一个简单的问题,可能需要试错N次才能搞定。
……此处隐藏1047个字……在处理一个烦人的.bug,这时候TL过来跟你说,这个bug先放放,处理另外一个需求。为什么呢?这个需求是老板提的。
你会如何选择?或许TL过来跟你说的时候,你的选择已经是确定的了。
这选择的依据是什么?就是文化。那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答案显而易见了。
平时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式,就形成了什么样的文化。所以说,文化不是简单贴在墙上就ok的了。比如说,你也效仿Facebook来个“Code Wins Arguments”,可是实际情况是,每次讨论还是以老板拍板为主。呵呵,你说,这Code能Win吗?
仅此一次?别!
“仅此一次”,或许是我们常对自己内心说的一句话。以这篇文章为例,原计划上周六写完的。可是呢?拖了一周!
为什么会拖?因为之前已经发生过“拖”的情况,并且没读者怪我。这就是“仅此一次”的后果。
“仅此一次”思维的背后理论是什么?边际思维。柯达破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?数码相机。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是谁发明的?柯达。这不是很奇怪吗?
仔细想想,又不奇怪。靠卖胶片,一年可以轻松地赚很多钱,为什么还要卖数码产品?并且,数码产品和胶片在业务上是冲突的。用“仅此一次”来解释:今年靠卖胶片活得不错,那就明年再考虑数码产品。到了明年,呵呵,卖胶片还是活得不错,好的,那再推推……
好吧,现在不需要推了。因为倒闭了。
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?
这是书的最后,作者抛出来的问题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。并且这个答案必须自己去寻找。
引用书中的一段话,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:
如果你花时间来寻找你的人生目标,那么我保证,那将是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。